调制世界之唐朝(唐朝在世界地位)
墨书时期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,好比当今美国。无论是经济、人口、军事、疆土、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。
经济水平:隋朝给唐朝留下了宝贵的遗产,唐朝接盘后基本上没费多少大力气就实现了经济的复苏,同时,丝绸之路自汉代以后再次开通,和西域各国的贸易带来的对经济的促进也是不可估量的。
政治水平: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、三省六部制、科举制度、律法等都是在封建社会非常完善的,确保国家能够稳定运行。
人口数量:天宝年间,安史之乱前,唐朝人口达到8000多万,充足的劳动力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。
军事能力:唐朝时期,虽然军队数量不多,全国大约只有50多万。但战斗力强悍,在西域和高丽百济等的对外战争中可见一斑,同时军队粮草充足、装备精良、各个时期都有名将,如李靖、郭子仪等;
疆域领土:唐朝极盛时期,疆域面积位居全球第一。同时期能和唐帝国相提并论的,只有阿拉伯帝国,唐朝的面积最大时是1237平方公里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。
世界影响:唐朝时期,首都长安是世界的中心,万国来朝,许多国家都会尊奉唐朝皇帝为领袖,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,被封为天可汗,远到当时的阿拉伯、欧洲国家,近到日本、朝鲜、越南都派使节进贡朝拜。
唐代的田赋制度成为“租”“庸”“调”。租是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,年老仍缴还政府。在其授田时期,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。
这是一种均田制度,承北魏以来。均田制所与古代的井田制不同者,井田乃分属于封建贵族,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,即国家。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,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。说到租额,则仅为四十税一,较之汉代三十取一,更为优减。“庸”即是役,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。
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,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。“调”是一种土产贡输,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,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。
在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,布帛之征,力役之征三项目,租即是粟米之征,庸是力役之征,调是布帛之征。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国家,人民经济,自然以仰赖土地为主。唐代租庸调制,最要用意,在为民制产,务使大家有田地,自可向国家完粮。
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,便可抽出余暇,为国家义务服役。有丁有田,自然有家,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,最要的是织丝织麻,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,也不为病。唐代租庸调制,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。而且租庸调项目分明,有田始有租,有身始有庸,有家始有调。
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,而金银器又是唐代工艺美术的代表,所以绝大多数器物属盛唐时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“东市库卌五两半”银饼
何家村出土金银器270件,其中带有唐朝题记者,共计90件,还有两件金盆传原有墨书,另有7件残存有当时包装纸印上的墨书。这些墨书题记对于揭示器物名称、唐代衡制、赋税制度,反映埋葬情况、器物来源、检校藏品等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其书法价值也不容低估。
对于唐代赋税的认识
东市和西市是隋唐长安城中设立的集中商业区,市内以井字形街道分割为九区,每区开设临街的各行店铺,据宋敏求《长安志》: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,四面立邸,四方珍奇,皆所积集”。可见“东市库”银饼是经营邸店、店铺的商人上交国家的税银。
“宋之”银饼
因为许多有势力的贵族大臣在市内经营邸舍、店铺,以取厚利。以至于开元二十九年(751年)正月下诏:“禁九品以上清资官置客舍、邸店、车坊”。“宋之”、“赵忠”等当是商人名。根据《旧唐书》卷44《职官三》:“两京都市署”,“京师有东西两市”,东市库可能就是京师都市署属下之库。
赵忠 银饼
“五两朝”银铤之“朝”,据《唐六典》卷20:“左藏有东库、西库、朝堂库”,可见刻有“朝”字的银铤,是中央铸造,国家库藏—左藏所属朝堂库之物。其上墨书是后来重新称量时所记,“卌八两半”不是这枚的重量,而是多枚合称,最后将重量记在此银铤上的。
五两朝银铤
左藏是户部管辖的国库,专门负责国家赋税所得,国库银铤主要来自地方赋税和供奉,从“十两太北朝”银铤清晰的剜削及补钉痕迹分析,国库银铤的管理有统一的重量要求,称量也非常严格。因唐代库藏日常业务由太府寺管辖,有人认为太北之“太”应是“太府寺”。该银铤上墨书已不清,应是第二次重新校对重量时所写,内容应为重量。
五两一分半银铤
“五两一分半”银铤,墨书与何家村绝大多数金银器上墨书字体相同,应为埋藏前称重所写。
评论列表